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图
针对黄淮海地区4+2和3+2种植模式,制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引,以复合种植机械化播种、植保、收获为重点作业环节,提出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基本原则、技术路线、技术要点、机具配套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机械化工艺流程和装备体系,加快推进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
一、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优选高产模式。根据当地大豆玉米种植农艺、耕地条件以及机具配备综合选择种植模式,优先选择4+2、3+2高产种植模式,根据农艺要求确定适宜的株距、行距、带间距、播种深度、施肥量等作业参数。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做好生产规划。播种作业前,应考虑大豆、玉米生育期,确定播种、收获作业先后顺序,做好生产布局和作业路径规划,合理确定地头作物,方便机具转弯调头。
三是坚持造改结合,优化机具配套。应依据生产条件和种植模式选择适用机具装备。按照“以机适艺”原则,播种环节优先选用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提高作业质量;收获环节兼用现有谷物联合收割机调整改造,实现“一机多用”,但应确保改造到位,满足复合种植作业质量要求。
四是坚持规范生产,提高作业精度。在播种、植保、收获等关键环节宜配置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提高作业精准度和前后环节作业匹配度,实现精准播种、分带植保、对行收获,并减轻机手劳动强度。
二、机械化播种
(一)品种选择
根据资源禀赋、种植制度、水肥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品种搭配,大豆应选用耐荫、耐密、抗倒、底荚高度在10cm以上的品种,玉米应选用株型紧凑、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多熟制地区应注意与前后茬的合理搭配,实现周年均衡优质高产。
(二)种床准备
可根据当地大豆、玉米常规种植方式的整地措施进行种床准备。一年多熟地区,前茬作物留茬高度≤10cm,秸秆粉碎长度≤10cm,大豆播种带应进行灭茬,或选用带灭茬功能的播种机进行灭茬播种。小麦收获后若墒情适宜,应立即抢墒播种,若墒情较差,应先造墒再播种。
(三)适期播种
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可同时播种,适播期为6月15—25日。
(四)机具选择
根据所选种植模式、机具情况确定相匹配的播种机组,行距、间距、株距、播种深度、施肥量等应调整到位,满足当地农艺要求。黄淮海地区前茬秸秆覆盖地表,宜选用大豆带灭茬浅旋播种机,减少晾种和拥堵现象。
(五)规范作业
大面积作业前,应进行试播,查验播种作业质量、调整机具参数,播种深度和镇压强度应根据土壤墒情变化适时调整。作业时,应注意适当降低作业速度,提高小穴距条件下播种作业质量,同时注意保持衔接行距均匀一致。
(六)技术要点
黄淮海地区,大豆播种平均种植密度为8000—10000株/亩。玉米播种调整行距接近40cm,调整株距至10—12cm,平均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并增大玉米单位面积施肥量,确保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相当。
三、机械化田间管理
(一)机械化除(控)草
采取“封闭为主、封定结合”的杂草防除策略,即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和苗后定向茎叶喷药相结合,以苗前封闭除草为主,减轻苗后除草压力。
1. 封闭除草技术要点。播后苗前(播后2天内)根据不同地块杂草类型选择适宜的除草剂,使用喷杆喷雾机进行土壤封闭喷雾,喷洒均匀,在地表形成药膜。
2. 苗期除草技术要点。大豆和玉米分别为双子叶作物和单子叶作物,苗期除草应做好物理隔离,避免产生药害。优先选用自走式双系统分带喷杆喷雾机等专用植保机械,其次选用经调整改造的自走式双系统分带喷杆喷雾机,实现玉米、大豆分带同步植保作业;也可选用加装隔板(隔帘、防护罩)的普通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实现大豆、玉米分带分步植保作业。苗后玉米 3—5 叶期、大豆 2—3 片三出复叶期,根据杂草情况对大豆玉米分带定向喷施除草剂。应选择无风天气,并压低喷头,防止除草剂飘移到邻近行的大豆带或玉米带。
(二)病虫防治
播种前应对大豆玉米种子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大豆玉米全生育期,根据病虫预测或发生情况,选用相应药剂,可采用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优先选用双系统分条带喷杆喷雾机实现精准对行、对靶喷雾作业,减少浪费和污染。
(三)化学控旺
大豆在 5 片复叶与初花期,玉米在 7—10片展开叶,根据株高情况,采用自走式双系统分带喷杆喷雾机分别对大豆玉米定向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株高,增强抗倒能力。
(四)水肥管理
大豆玉米生长期应根据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情况加强水肥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方式精准灌溉施肥,确保密植玉米生长后期有足够的水肥营养。遇涝应及时排水,排涝后应及时在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采用施肥机追肥。
四、机械化收获
(一)确定适宜收获期
1. 大豆适宜收获期。一般在黄熟期后至完熟期之间,此时大豆叶片脱落80%以上,豆荚和籽粒均呈现出原有品种的色泽,籽粒含水率下降到15—25%,茎秆含水率为45—55%,豆粒归圆,植株变成黄褐色,茎和荚变成黄色,用手摇动植株会发出清脆响声。大豆收获作业应该选择早、晚露水消退时间段进行,避免产生“泥花脸”;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减少收获炸荚损失。
2. 玉米适宜收获期。一般在完熟期,此时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变黄,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采用果穗收获,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 25%—35%;采用籽粒直收方式,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15%—25%。
(二)确定收获方式及适宜机型
黄淮海地区一般采用先收大豆后收玉米方式。先选用适宜的窄幅宽大豆收获机进行大豆收获作业,再选用2行玉米收获机或常规玉米收获机进行玉米收获作业。大豆收获机机型应根据大豆带宽和相邻两玉米带之间的带宽选择,应做到不漏收大豆、不碾压或夹带玉米植株。一般情况,4+2种植模式应选择1.3m≤作业幅宽<2m、整机宽度<2.1m的大豆收获机,3+2种植模式应选择1m≤作业幅宽<1.7m、整机宽度<1.8m的大豆收获机。窄幅宽大豆收获机宜装配浮式仿形割台,割台离地高度小于5cm,实现贴地收获作业。玉米收获时,大豆已收获完毕,玉米收获机机型根据情况选择。
(三)减损收获作业
1. 科学规划作业路线。对于大豆、玉米分期收获地块,如果地头种植了先熟作物,应先收地头先熟作物,方便机具转弯调头,实现往复转行收获,减少空载行驶;如果地头未种植先熟作物,作业时转弯调头应尽量借用田间道路或已收获完的周边地块。
2. 合理确定作业速度。作业速度应根据种植模式、收获机匹配程度确定。对于大豆先收方式,大豆收获作业速度应低于传统净作,一般控制在3—6km/h,发动机转速保持在额定转速,不能低转速下作业。玉米收获时,两侧大豆已收获完,可按正常作业速度行驶。
3. 驾驶操作规范。大豆收获时,应以不漏收豆荚为原则,控制好大豆收获机割台高度,尽量放低割台,将割茬降至4—8cm,避免漏收低节位豆荚。作业时,应将大豆带保持在割台中间位置,并直线行驶,避免漏收或碾压、夹带玉米植株。